家庭教育读书20190626
编号 | 2019042083 | 服务区域 | 文汇街道 |
服务地点 | 中山社区党员活动室 | 所属团体 | 东营市东营区实验中学和而不同心理志愿服务队 |
联系人 | 朱* | 联系电话 | 1386473**** |
服务时长 | 2.5小时 | 活动日期 | 2019-06-26 19:00:00 至 2019-06-26 21:30:00 |
2019年6月26日,家庭教育读书活动20190626在中山社区党员活动室学习过程:朱清林老师主持读书会, 崔艳芬辅助, 成运锋负责摄影。 一、本次活动大家一起读了《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第一章《我们如何就让他人他物牵着鼻子走了呢?》第二部分非理性的不良情绪是如何产生的?诱因ABC 埃利斯称若不想让人或事刺激你失去常态,你就得先弄清楚最初是什么使你反应过激。最好的办法是用ABC治疗法。 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诱发性事件),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们。 我们再来谈下C,C代表两件事: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比如,(在A处)你有一个重要会议,但却在公路上遇上意外的交通情况导致行驶缓慢。随着你迟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你真的开始焦虑、烦躁和恼火(你在C处的感觉)时,你会如何开车呢(在C处的行为)?你也许会从巷子里杀进杀出,在车流中穿梭,鸣笛,朝其他司机吼叫。如果你不是真的很烦躁,正常情况下你会那样驾驶吗?多半不会。 这种模式的首要一点就是: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的产生。你的感觉方式强烈地、大大地影响到你的行为方式。如果你过度烦躁、生气、急不可耐地要到达某个目的地,你就会疯狂开车。 什么东西导致感受的产生呢?是什么一开始就导致我们过度焦虑、生气、抑郁或愧疚呢?这就是令大部分人犯下不可思议的错误的地方:他们相信A(诱因)导致C(感受和行为)。看些例子: 小男孩看到糖果要买母亲不买,小男孩就倒地撒泼耍赖(在A处),母亲顿时就火昌三丈(C处的感受),拿起超市门口笤帚一通猛抽(C处的行为); 市场部经理A,上班时因为堵车心情不好(在A处),到公司后下属B因为工作来向A汇报,A对B大发雷霆(在C处); 地铁上因拥挤A不小心撞了B一下且没有道歉(在A处),B瞬时火冒三丈(在C处感受),也故意撞了一下A(在C处行为); 但这不是真的!大多数情况下,是B导致了C的发生。B跟A相互作用,成了C的主要导火线。B才是杀手!如果我们将其放任自流,它们就会真的成为杀手B,那B是什么呢? 当我们在A处遭遇困境或遇到跟我们过不去的人时,最终在C处情感爆发或做出过激行为之前,我们在B处会做什么?我们在B处的所作所为要描述起来,不乏辞藻:我们做出选择、感知、决定、分析、判断、审时度势、评价、想象等反应——所有这些归纳为:我们在思考!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牵着鼻子走。 由此,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不是A导致C,而是B导致C。 要想不受制于人和事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在A处发生的事情是否真实不重要,你在B处的所思所想才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C处的感觉和行为。A只是诱发事件,本身不会导致C。 如果别人在公路上抢道(A),你无法忍受(B),你会愤怒(C)【如果认为是A导致C的,那把抢道的人除掉,可是你发现还是会有另外的人会抢道】 如果老板批评你了(A),你认为老板人可怕(B),你工作就会战战兢兢,不开心(C)【如果认为是A导致C的,那把这个老板给炒鱿鱼,但是你发现下家公司的老板也是会发脾气批评人】 如果你家儿子不愿起床上学(A) 你如果忍受不了(B) 你会发脾气 怒吼(C)【如果认为是A导致C的,那你不至于说我要换一个儿子吧】 既然是B处对某人某场景的思考方式真正决定了我们如何去应对,那我们就有了控制反应、不被他人他事所左右,如我们可以经常问自己: 1、 这能改善我与他的关系吗? 2、 这会让我实现或无法实现目标吗? 3、 这会帮助我或妨碍我看重的人吗? 觉悟是真正改变你想法的第一步。指望一读到如何改变就立马改变,这是不现实的。从你已经被人或事牵着鼻子走的经历开始。你是如何感受和行动的(在C处)?如果你感到极度沮丧、焦虑、愤怒、抑郁或内疚,不要只揪住那个人和那种情况(A处)不放;而是问自己“我在那种情形中想到什么而让自己如此沮丧?” 为了改变你的想法,最终也改变你的失常行为,不受制于人和事的成功关键在于练、练、再练。书中给出了具体详细的,简单可操作的步骤让我们去练习,可以让我们越来越不让人活事牵着鼻子走。 二、每个人都说了自己关注的点的感受,最后朱清林老师点评。 活动组织朱清林+1小时,资料上传:郭强记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