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中山社区读书会2017第11期
编号 2017000200 服务区域 胜利街道
服务地点 所属团体 东营市东营区实验中学和而不同心理志愿服务队
联系人 朱* 联系电话 1386473****
服务时长 2小时 活动日期 2017-03-29 19:00:00 至 2017-03-29 21:00:00
活动详情

2017年3月29日,朱清林老师主讲,生焕梅老师辅助,一起学习了《用被动倾听来表示接受》这一部分,大家一起谈了自己的感受。 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明确地传达接受感。沉默——“被动倾听”——是一种有效的非语言信息,可以有效地用来传达接受感。专业帮助者十分了解这种方法,并在他们的谈话中大量运用沉默。人们在描述自己与心理学家或心理医生的第一次谈话时常常会说:“他什么也没说;一直都是我在说话。”或者“我告诉了他所有关于我的可怕的事情,但是他连一句批评之辞都没有。“或者“我以为自己什么也不会告诉他,但是我却整整说了一个小时。” 在谈话过程中的沉默,也是传达接受感的重要非语言信息。看似“无为”,却是“大有所为”,它需要我们学会闭嘴! 这些人描述的是他们的经历——很可能是第一次与某个只听不说的人谈话的经历。当一个人的沉默使你感到被接受时,它可以成为一次美好的经历。这种无声的交流实际上是在传达着某些东西,正如下面这段家长与刚从初中放学回家的女儿之间的一段对话能表明的: 孩子:今天我被叫到了副校长办公宝。 家长:哦? 孩子:没错。弗兰克斯先生说我上课说话太多了 家长:我明白了。 孩干:我受不了那个老家伙。他端坐在那儿,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种种麻烦或是他的孙子孙女,还指望我们能感兴趣。你都想象不出那有多无聊。 家长:嗯哼。 孩子:坐在那样的课堂上,你不可能什么也不做!你会疯掉的。在他讲话时,珍妮和我坐在那儿开玩笑。哦,他真是你能想象出的最糟糕的老师。有这样一个差劲的老师真让我生气。 家长:(沉默〕 孩子:如果我有一个好老师,我会表现得很好,但是如果是弟兰克斯先生那样的人作我的老师,我就什么都不想学。他们为什么会让那样一个家伙当老师? 家长:(耸肩) 孩子:我猜我最好习惯习惯,因为我不可能一直遇到好老师。不好的老师比好老师多,如果我因为遇到不好的老师就一蹶不振,我就得不到进一所好大学需要的成绩。我是真的在伤害自己,我猜。 实例是很好的学习素材。看看上述这个家长的反应,如果让你这么做,你能做到吗?如果做不到,为什么?注意,除了文字表述出来的东西,这个家长的表情、动作、神态和心态,都会是什么? 在这幕短剧中,明确地显示出了沉默的价值。孩子一开始只是汇报了被叫到副校长办公室的事实,但是家长的被动倾听使她继续说了下去,让她承认了为什么受到惩罚,释放了她对老师的愤怒和憎恨的感情,思索了继续与不好的老师作对的结果,并最终得出了她自己独立的结论——她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伤害自己。在这个孩子被接受的短暂时刻,她已经有所成长。她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情绪,她得到了帮助,自发动手解决了问题。这引出了她自己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尽管它可能带有实验性。 孩子愿意继续说出事实,释放了情绪,进行了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表达接受”的技巧(或者说倾听技巧)的目的和功效。 父母的沉默促成了这个“成长的时刻”,这个小小的“微量的成长”,这个生命体发生自我引导转变的实例。父母若是错过了这个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是多么可悲,如果她在对话中插入了下面这些典型的表示不接受的应答: ◎“什么?你被叫到了副校长办公室!哦,天哪!” ◎“嗯,这回该给你个教训了!” ◎“现在弗兰克斯先生没那么差劲了,不是吗?” ◎“亲爱的,你必须学会一些自我控制。” ◎“你最好学着适应各种老师。” 这些信息,以及父母们通常会在此种情况下传达的更多信息,不仅向孩子传达了不接受感,而且还会阻碍进一步的沟通和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因此,什么也不说与什么也不做一样,都可以传达接受感。而接受感可以促成建设性的成长和转变。

活动相册
参加志愿者(2人)
z*
2小时
d*
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