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晨阳学校扈老师12.17作业看护
编号 | 2019092098 | 服务区域 | 黄河路街道 |
服务地点 | 晨阳学校教室 | 所属团体 | 东营市晨阳志愿服务队 |
联系人 | 扈* | 联系电话 | 1365546**** 1365546**** |
服务时长 | 2小时 | 活动日期 | 2019-12-17 16:30:00 至 2019-12-17 18:30:00 |
2019年12月17日下午放学后,晨阳学校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老师扈老师,对本班级的孩子进行了作业看护和好书分享活动,看护从16:30开始,到18:30结束。 本次分享的篇目是:鱼尾巴的自示——中华祖先发明橹的故事 人们常说:“一橹三桨”,意思是橹的工效相当于桨的3倍。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发明了榴这种船舶工具。橹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船只在水中前进的速度,而且摇橹时人们感到轻松自如,连老人、小孩都能胜任。 好奇的朋友这时一定会问: 那么,橹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水边有一个小渔村,村里的人们大都以打渔为生。每天一早,男人们迎着朝霞划着小舟去捕鱼;女人们则守在家中编织渔网,静候夕阳中的归帆。渔村的日子和平静美,就像一首田园诗。 村东头住着李老大一家。李老大在村里颇受敬重一因为他对捕鱼最有经验,经常满舱而归。 有一次,李老大生病了,只好呆在家里休息。好不容易挨到痊愈,李老大发现自己身体差了很多,再也不如以前那般强壮了。 “奇怪,我今天划船觉得很费劲。”李老大一回 到家就对老伴说。 “可能是刚生完病的缘故吧。” 老伴安慰道。 可是,眼看着半年都过去了,情况一如既往 。李老大终于明白: 向来好胜要强的李老自己再也不是从前的李老大了,“什么?! 难道我不行了?”烦躁不安的李老大无缘无故地发起了火。 老伴默然不语,眼看着李老大划着桨,船慢悠悠地远去。火气未消的李老大心不在焉地划着,划着。 突然,不远处传来“扑通”一声,吸引了李老大。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知道,那儿准有鱼。听那声音,还是挺大的鱼呢!要在平日,他早已麻利地撒下了渔网。可是今天,不知怎么的,他却干脆收起了船桨,让船只静静地漂在水上。 一会儿,果然看见水中有一群鱼儿,摆动着美丽的尾巴,欢快自如地追逐嬉戏着。望着它们,李老大出了神。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对呀!鱼儿可以摆动尾巴在水中轻快地前进这渔船要是也有条“尾巴”, 不就可以像鱼儿那样轻松自如地前进了吗? 想到这儿李老大来劲了。可是,渔船的“尾巴”该是什么样子?又怎么将它安安装上去呢?他陷人了沉思。 接下来的几天,李老大真在珠密着这事终干有一天,包这“尾巴”看起成功地给自己的渔船“接”上了一条“尾巴”。是用木头削制成的。 李老大大把它用绳子 来有点像桨,但比桨大,固定在船侧,“这玩意李老大笑而不答,儿用来干嘛?”末端呈扁扁的弓形,连他自己也还邻船上的人忍伸人水中。不知道这“尾巴”管不管用不住好奇地间。 带动着“尾巴”左右摆动。但见船儿开始轻盈地前进,而李老大只不过悠闲自在地摇着那绳子。 “瞧,一点也不费劲呢!”李老大高兴地对大伙说。邻船上的小男孩禁不住叫道:“伯伯,让我试试!我也会播绳子呢!”大伙儿“哄”地大笑起来。可是小男孩却一本正经地登上李老大的船,高高兴兴地摇起了绳子。可不,船又前进了,而且挺快的! “李老大,真有你的!连小孩也能行船了!”“是呵,我们划桨多费劲!” 就这样,渔夫们纷纷给自己的船接上了一条“尾巴”,这“尾巴”后来被称为“橹”。它省去用桨划水时把桨提出水面的费劲动作,既省力又实用,因此很快就流行开来。 橹的发明是中国在造船和航行技术中的一项杰出成就。有位美国学者甚至称赞它“可能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