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精神传承—参观清洁坨11井
编号 | 2020049173 | 服务区域 | 辛店街道 |
服务地点 | 坨11井 | 所属团体 | 东营市胜利二中志愿服务队 |
联系人 | 王* | 联系电话 | 1586546**** 1586546**** |
服务时长 | 1小时 | 活动日期 | 2020-08-23 14:00:00 至 2020-08-23 16:00:00 |
2020年8月23日下午,我们胜利二中志愿者团队在胜北老年华强服务队的带领下,来到了坨11井。刚到达目的地,一座银光闪闪的雕塑矗立在眼前。这便是我国第一口千吨井——坨11井。 一位讲解员奶奶带领我们走到宣传栏旁,激动地讲述着他们年轻时是怎样参与到艰苦的石油工作中,是怎样见证胜利油田的成长。她挥舞着手臂,生动详尽地为我们描述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石油工作环境。从她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坨11井由32120钻井队施工,与1964年11月14日开钻。当时他们吃的是杂面窝头掺草籽,喝的是坑里的雨水,住的是帐篷、地窝子。但是老一辈石油人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始终保持政治觉悟,战胜自然环境恶劣、技术装备落后等各种困难,克服“恐斜病”,仅用46天完成钻井工作,创造出了钻井、固井、测井等7个领域22项先进指标,体现出老一辈石油人不怕苦、不怕难,讲求科学、勇于争先的创业实干精神。当这位奶奶讲述到坨11井的诞生时,她的眼中再也藏不住自豪,爬满皱纹的脸上充满了笑意。她说:“坨11井的诞生,宣告了华北无油论的彻底破产。它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原垦利县胜利村附近,是中国第一口千吨井,也是胜利油田的命名井。1965年1月31日试油,获得日产1134吨的高产油流。历经自喷高产、控水稳油、油转水、水转油多个阶段,至今已经累产原油63万余吨了!” 之后,我们二中志愿者团队拿出洗净的抹布,有秩序地走到坨11井雕塑旁,细心地擦拭灰尘。一边擦,我一边想解说员奶奶描述的工作场景。在烈日的照射下,我们仿佛也进入了六十年代,好像自己也在经历那场艰苦而伟大的石油勘探工作。现在的汗流浃背又算得了什么?与老石油工人的努力奉献相比,我们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当擦拭到金黄色的“坨11井”几个大字时,我也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向老一辈石油人看齐,继承发扬石油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崇高精神!擦拭工作完成后,我们一行志愿者主动要求与解说员们在坨11井雕塑前合影留念。这些爷爷奶奶、伯伯阿姨们欣然答应,笑眯眯地看向镜头,还不忘提醒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是人的精神不能因此放松懈怠。相反,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在新时代把石油人艰苦创业、忘我奉献的爱国情怀发扬光大。 我们听了不住的点头。拉着老人们的手,看着一张张为中国石油工作奉献青春的脸,我们切实的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敬佩之情久久无法散去。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青春! 活动总结: 杨一诺+1 活动组织:刘依佳+1 活动上传:刘子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