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中山社区读书会《父母效能训练》第25期
编号 2017009724 服务区域 胜利街道
服务地点 中山社区二楼党员活动室 所属团体 东营市东营区实验中学和而不同心理志愿服务队
联系人 朱* 联系电话 1386473****
服务时长 2.6小时 活动日期 2017-07-19 19:30:00 至 2017-07-19 22:05:00
活动详情

2017年7月19日,朱清林老师主持,张秋香老师主讲《计划的执行》。 把拟定计划和执行计划都交给孩子自己一个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家长的失职。 有的家长说了,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小学一年级老师就这样强调了。都初三了,难道还需要家长在旁边管?我想说,如果初三就不需要家长监管了,那为什么不干脆规定15岁就算成年人?为什么还叫未成年人?因为没长大啊!没错,孩子当然应该自己学习,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的事。但是他们的年龄也决定了他们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都还不够,还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监督管理,这部分,难道不也是你当家长的自己分内的事吗? 你说孩子不执行计划,“每天早上睡到八、九点,喊不起来。”为什么要默许她这样傻睡?到底是你喊不起来,还是压根你就没有尽力让她无论如何都没法睡懒觉?你说她“做作业时专拣练字和历史这样不费脑子的做;物理就几乎不做,数学、语文是能拖就拖。”你为什么不跟她讲清楚物理必须补短的道理,陪着她补,逼着她非做不可?在她进行推诿拖延的时候,你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多么坚持和坚定?你有放下你的所有业余时间陪着她一起学一起努力,让她根本没有空子可钻吗?你允许她看电脑40分钟,看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对自己何益?你们讨论过吗?她的自制力足以充分利用电脑而不沉溺其中吗?对一个不能自控的孩子提供方便偷懒打发时间的“作案工具”,本身就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当她声讨你不信任她的时候,你有没有问过她,拿什么来值得你信任?人与人的信任,是相互的啊!哪怕母女也不例外!信任是对等的,不可能单方面要求对方给予信任而自己无需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的家庭。 有个也是初二升初三的孩子N,前两天N妈妈跟我说,她的儿子白天在看电视,晚上继续看电视。这时候她提出让孩子做选择题:“假如你白天在家看电视了,那么现在立马关了电视进书房。假如没有,你继续看吧。”孩子听了,若无其事继续看电视。而她其实是知道孩子白天在家看了电视的,孩子淡定地撒谎了。她来问:“这个时候我该假装不知道,还是要戳穿孩子的谎言?” 看看,多么可悲的家长,居然有精力在这样的事上跟孩子玩猫捉老鼠的游戏。N除运动外还有大量时间看电视,这说明他的任务不饱和啊!怎么会有时间空得出来看电视呢?说明孩子没事干呗!你让他忙起来,不就没那么多时间在电视面前打发时间了吗? 于是我问N妈妈:“他预习了化学和物理了吗?数学呢?据我所知,N数学学得不好,补补初二的数学,再分别预习一下初三的数理化,半天不就没了吗?” N妈妈说:“都还没开始。” 我问:“为啥还不赶紧开始?七月这眼看就结束了,假期只剩下一半了,还等什么?” N妈妈的回答是:“孩子不愿意学!” 我就奇怪了:“他不愿意就不学?这个家以孩子的意志说了算?如果是这样的标准,你来问什么?我们还继续讨论什么呢?” 她说她也在琢磨是不是作业量少了点,不过还没有行动。孩子也没有定计划,她曾经让孩子订计划,他订不出来,总是以妈妈说的为准,依赖于妈妈。妈妈觉得这样下去孩子太不独立,这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决心不管他,放手让他自己安排每天的学习。 我告诉她:“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家长布置任务提要求,并不矛盾。他做好自己作为学生那部分事,你做好当妈妈这部分事,二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首先从一起定计划开始,你是妈妈,在孩子对计划的认识和规划能力不足的时候,你完全可以主导计划的制定,一边定计划,一边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拟定计划,目标和目的是什么。把方法说透,下次孩子就知道定计划要考虑哪些要素了。” 具体的计划要因人而异。有学习,有运动;有课内,有课外,张弛有度,是必须的。比如对家长需要上班,不能时时监管,学习能力尚可却又不够自觉的孩子,计划不妨稍微饱满一些,充实一些,给孩子预留一个打八折的空间,适当允许孩子打个小盹开个小差,不必过于苛求。也就是说,家长调子可以定高一些,但是标准可以在执行的时候适当对孩子宽容些,重点放在对学习态度和学习量的检验上。正所谓“发乎上,得乎中。”总之,暑假计划,尽量能让孩子集中火力在某方面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比如N,数学本来就是弱科,暑假作业数学居然也就每天做三道上学期的错题。这简直太荒谬了!这怎么可能达到提升数学的目的呢!这样弄数学,基本等于没学!每天都跟玩似的,怎么可能让数学上一个台阶?如果真心要提高数学成绩,那就第一周把整个初二年级的两本数学书拿出来,每一章进行知识结构的总结和梳理,让孩子画思维导图,把所有概念完整无误地表达出来。第二周把这一学年的错题进行集中攻克,重新梳理和做一遍。因为是学过的知识,所以第一步是打通关节,重塑知识结构,第二周再开始集中刷一遍过去一年里反复出现的错题。如果不理顺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零散的错题上每天三道两道地单打独斗,是得不到改善和提升的效果的。如果真心有心做这件事,每天三个小时,连续两周就能完成这个目标任务。 从思想建设开始,让他意识到要想上进就得开始行动,然后就是行动上跟他较真。一开始他可能不习惯,但是你家长真的较真了,逼急了,小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他也不得不打醒精神应付你。要知道,懒孩子都是被逼着改变的! 另一个跟我交往较久的T妈妈,总觉得我说的道理很对,就是无从下手,因为怕孩子反对,怕孩子生气跟她吵,闹意见。她的儿子其实很聪明,但不爱朗读,对课文不够熟悉,语文和英语基础都经常失分。这个假期,T妈妈决心无论如何都让孩子开始朗读,她先是跟孩子分享群里的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强调这些孩子坚持朗读的重要性,再反复和孩子分享写朗读的好处的文章。 然后,她就在孩子的暑假计划里纳入了早晨的晨读。孩子勉为其难,又不得不应付执着的妈妈强烈的要求,早上就在那里小小声“读”。妈妈听了喊他:“大点声,这不是朗读,是嘟囔。”孩子声音稍微放大了点,她继续提要求:“再大点,读清楚,我听不到。”孩子反对她说:“要你听到干什么。”妈妈不吃这一套,继续坚持要求:“别管我听了干什么,反正让我听清楚,你大声读就是了。”孩子声音果然就大多了。几天读下来,孩子不但没反抗,反而还感觉不错,觉得好多内容大声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于是,T妈妈无限感慨地对我们感叹说:“看来做好了思想铺垫,就可以开始提要求。他虽然一开始会反驳我,但也没怎么生气,看我坚持就只好去照着做了。读得也还不错,最后是他自己都感觉良好了。竣妈早就反复说要朗读、要朗读,我一直就执行不了。原因就是没让孩子认识到这样做对他自己的好处。我一味光想让他照着做,孩子抵触不做,不做我就没办法了。昨天果妈提醒我让他先尝试多朗读几遍,看看效果再说,我觉得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对于给孩子推荐的学习方法,如果他一开始不能接受的话,我就说你先试试,不行再说,这样孩子就好接受多了。当他从试验中体会到好处的话,就会乐于去做了。从这件事上看,什么事都不能直接对孩子要结果,别老想着自己省心,交代一句孩子该干什么他就该做好。通过这段时间和孩子的较量,我对他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有信心了。我以前就老想一步到位,太懒了,那时候还一直埋怨孩子呢,其实是我自己的想法和方法不对。这个观念竣妈说过多少回,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了。” 还有一个小学生Z的妈妈,Z这个假期准备参加一个全国小提琴比赛。因为并不打算让孩子将来走专业,所以Z妈一开始就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报名参加,孩子每天的练琴时间最多三个小时。我提醒她,要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仅有三个小时是不够的,时间太少了。 她很诧异地问:“难道还不够吗?我已经觉得投入很多了,难道还要更长?” 我说:“至少在比赛前这半个多月,每天六个小时吧,是必须的。上午三个钟,下午三个钟,晚上还能出去玩,也还有时间学习,并不算忙。既然老师让孩子报名去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说明孩子本身资质并不太差。现在还是中年段的小学生,学习任务不重,对手也不会太强到哪里去,拼的就是谁练得更多更好,正是最容易出成绩的时候。这时候都不拼,等长大了,学习任务重了,还能有这样多的时间投放,这样好的机会吗?如果决定去参加,换成我,一定是全力以赴才会让自己无怨无悔的。” 她不无担忧地说:“估计又少不了几场战争。” 我说:“还是那句话,先把道理讲通,再要求行为。先让他认识到,为什么必须全力以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每个阶段着重完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其他的学习,完全可以先放一放。阶段性的突破带来的成就感,比平均用力更容易让孩子增强自信。全力以赴取得的胜利,以后可以作为他自信的奠基石。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就是他坚持到底的源泉。如果你们对比赛的成功连渴望都没有,怎么可能真正拥抱成功呢?” “竣妈,这段时间如果孩子尽力了,到时还是效果很差,我又该怎么安慰孩子?”患得患失的妈妈啊,总是既不敢成功,又恐惧失败! “没关系啊,起码这个阶段你的琴技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了,只不过人家比你更刻苦,水平更高而已。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一万多人,金牌两三百块而已,那么多人没得到金牌,难道他们就不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运动员了?金牌,是对刻苦训练的额外的奖励。但是真正的运动员,并不是为了金牌而活着,而是因为热爱运动本身。同样,你刻苦练琴,是因为真的爱它,希望早点更好的驾驭它,拉出更美妙的音乐娱人娱己,而不只是为了比赛获奖啊!无论你获奖与否,你都是妈妈最棒的好孩子。妈妈永远是你忠实的粉丝!” 一席话,说得Z妈满怀激情,第二天开始跟孩子洗脑,然后提出时间无多,必须明天就进入新计划的实行。小提琴拉得不错的孩子,都是通情达理的,Z听妈妈分析完以后,倒也并没有太多的反对。只不过刚开始开拉的时候,他看着墙上的钟,眼眶湿了好几次。对妈妈反复说:“我又不是要成为专业人士,干嘛要我练这么久?” 妈妈用温和的语调跟孩子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听完解释后情绪稍好一点,继续练。半个多小时后,又转身向妈妈:“妈妈,我想休息。Z妈说:“我们说好每练一小时才休息的呢。我们坚持。” 妈妈态度上的坚持换来了孩子的坚持。Z嘴上说着“这半小时的时间真难捱。”但是,手上依然没停,继续练。 当上午真的完成了三个小时的练琴后,Z竟然变得很开心了。他扑到妈妈怀里对妈妈说:“妈妈,你是一位好的管理者。开始我认为上午完成三个小时是不可能的,原来真的有可能。” 妈妈也乐了,笑着对儿子说:“哪里哪里,儿子你过奖啦。你才是一位行动力强的家伙,没有你的行动力,再好的管理人员都起不了作用呢!” 重整计划的第一天,因为白天练琴时间够长了,晚上就不用练琴。Z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看电视,随便看书,还上了一会网。当天晚上睡前,Z对妈妈说:“我终于尝到先苦后甜的滋味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妈妈一开始过低的期望值,孩子也跟着得过且过。一旦妈妈醒悟过来开始重新调整计划和目标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一开始妈妈不相信孩子做得到。这种挑战一定难度的困难后的喜悦,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通过很多横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差距。当我说N作业量少到几乎没有意义,需要改变的时候,N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孩子不答应,不愿意,不会、不肯怎么办?她对困难太多的害怕了,没开始就先为自己找一堆理由和借口让自己有台阶下。如果妈妈对事都是这种态度,怎么能指望孩子积极上进,勇于拼搏呢?而T妈妈就不再给自己找借口,一边和孩子进行积极沟通,一边行动上坚持提醒和要求孩子,提出让孩子先“尝试一段时间”再说,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甜头,进一步增加坚持的动力。一旦真正尝到甜头得到自信的时候,他们是很愿意让自己继续进步的。 Z妈妈则是一边讲明白道理,一边陪着孩子一起坚持。最后,T妈母子和Z妈母子,都尝到了积极行动的甜头。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暑假每天玩得开开心心,既有时间游山玩水,又能慵懒闲散每一天,一边吃着零食水果一边看看电视,打打游戏,最后还能有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成绩优秀亮眼,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家长要么转变观念,务实行动;要么,就打定主意让孩子不读书也有其他精彩的活法,彻底别纠结读书成绩了;都没准备好,那就巴巴等待奇迹的降临吧!

活动相册
参加志愿者(2人)
z*
2.6小时
张*
2.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