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提灯照亮烈士回家-为烈士寻亲(三)
编号 2022065417 服务区域 朝城镇
服务地点 山东聊城莘县 所属团体 东营市红色记忆志愿服务中心
联系人 彭* 联系电话 1390546**** 1390546****
服务时长 10小时 活动日期 2022-07-27 05:00:00 至 2022-07-27 17:00:53
活动详情

为烈属圆梦,让烈士回家做烈士回家的提灯者,李广武烈士的遗孀贾奶奶现在是百岁老人了,贾奶奶坚守承诺就是为了李广武烈士参军前的一句话你带着妮好好过,别散了心就是这一句承诺坚守了75年,在这75年中贾奶奶的心愿就是有一张与丈夫李广武的合影,为了完成贾奶奶这心愿,志愿者彭玉会 联系到山东籍烈士孟祥斌遗孀叶庆华,叶庆华了解贾奶奶情况后,我们为了不给贾奶奶这生留有遗憾,叶庆华跟浙江传媒学院武晓峰老师联系画像一事;武老师听说贾奶奶已经99岁高龄,武小锋加紧落实。“大一5个班的同学一起参与红色主题创作项目,一共要画30位烈士的画像,这是其中一幅。李广武的相貌是根据之前提供的一张素描还原的,而贾奶奶的样子,则是大家根据她现在的照片,加之想象创作的,“这样合成了他们年轻时的合影。”

彭玉会与张涵宇为了让这幅画像在八一之前送到联系装裱,终于在7月26日完成,因为李广武烈士家是聊城莘县,贾奶奶回老家不再回东营居住,为了奶奶不留遗憾,志愿者们不辞辛苦在7月27日早上5:00就从广饶出发赶往聊城莘县,10点半左右到达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彭玉会一行人也没有休息就同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开会商议怎么让烈士画像轰轰烈回家商议好流程后下午下午2点多,在山东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特战救援聊城总队、莘县特战救援公益服务中心等工作人员的见证下,这幅画像正一步步往贾奶奶家中送去。
画像用红布盖着,一路上,有人拉着“送烈士回家”的横幅,有人手捧鲜花。这支热热闹闹的送画像队伍,成了村庄当天的焦点。有仪式感地把画像送到烈属手中,这是烈士和烈属该享有的尊敬和荣誉。
这一刻,贾奶奶等待了75年。画像到手,老人一边盯着照片,一边不断抚摸着。女儿李香存则在一旁流着泪,一个劲地问母亲:“像不像?像不像?”
“像像像……”99岁的贾爱臣已经有些耳背,平日里和她说话,总要提高音量重复多遍,但此刻她精神矍铄,仿佛回到了画像里20多岁的年纪,“不胖不瘦,你看这头发,短……”
贾爱臣年轻时曾有一头长发,编了两根辫子,后来在村里当了妇女主任后,就剪成了利落的短发。这个细节被留在了画像里,好似这是李广武胜利归来后,两人重逢后的画面。
画像让贾爱臣激动不已,她指着里面的人,一遍遍喃喃地呼唤女儿:“妮子啊,来看看你爸爸……”
等你归来,转身就是一辈子
一段等待了75年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刻骨铭心?
父母之间的故事,李香存是通过母亲不断叙述拼凑起来的。三年来,上门对接多次的志愿者彭玉会,也能讲述这段战争年代坚贞不渝的爱情。
1941年,贾爱臣与李广武定亲,两人伉俪情深,婚后第三年,女儿李香存出生,小名就叫“妮儿”。1947年李广武参军。
直到今天,贾爱臣仍然清楚地记得丈夫临走前,在秦庙村与自己分别时的场景。
“那时候有人突然来通知军属,前去秦庙村与战士告别,我赶紧和他姐姐一起赶去。他问我怎么没把妮儿带去,我说妮儿太小了来不了,就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贾爱臣记得丈夫的回答:有个两三年就回来了。
留给军属和战士告别的时间太短,短到只有一顿饭的功夫。部队吹号集结,李广武从怀里掏出两只绿色白花的瓷碗,递给贾爱臣奶奶,拉着她的手嘱咐:“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
两只瓷碗,成了李广武留给家人的最后礼物。而他那句“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贾爱臣牢记在心。
在李广武离开的那些年,每年过年时,贾爱臣奶奶都会把为他做的布鞋挂在炉灶上,祈祷灶王爷能保佑丈夫平安。祈祷结束,她会再将布鞋擦拭干净包裹起来,小心翼翼放进柜子里。她以自己朴素的方式,期盼着丈夫的归来,总有一天,他回来了一定能再穿上。
村里当兵的人陆续回来了,贾爱臣等啊等啊,等来的却是丈夫的一纸烈士证明。原来,李广武早在1947年9月梁山战斗中就已牺牲,时年27岁。
那时候,贾爱臣奶奶也只有二十多岁,人虽已去,但承诺犹在。当初那句“别散了心”,让贾爱臣奶奶未曾动过改嫁念头,独自一人拉扯着女儿长大。

活动完成已经是下午17:00,结束,返回广饶

彭玉会组织+1  张涵宇上传+1隋志国开车+1




活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