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20180619心理夜话之谈谈西方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那些事
编号 2018024364 服务区域 东城街道
服务地点 东营广播电台 所属团体 东营一道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志愿服务队
联系人 魏* 联系电话 1555382**** 0546-820****
服务时长 2小时 活动日期 2018-07-31 19:30:00 至 2018-07-31 21:30:00
活动详情

7月31日晚8点,一道教育隆重推出李霞老师座客东营综合广播电台FM105.3《心理夜话》节目,给我们带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的这点事》。李霞老师是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EAP执行师;学习认知疗法、相遇疗法、绘画疗法、森田及内观疗法、排列等技术。助理兼群主持张艳丽将节目同步转发到一道教育群,与广大听众朋友一起聆听。 首先悠远生动的古琴声开启了今晚的节目,李霞老师分享了个人从心理学走向国学的原因。通过近几年心理学学习后,能做一些助人自助的事情。但在学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西方心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证。 接着李霞老师介绍了从西方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及核心内容谈相互的关系。 自古至今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普遍认为它最早应起源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是从哲学的理论思想体制中的所转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因那时的心理学很接近于哲学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和层面对人的心理变化活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心理学才得以诞生,从十九世纪到现在,心理学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确是深远的。流行于中国各游牧部落的占卜术,发展于我国七千多年前伏羲所创立的《易经》八卦和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黄帝内经》,以及夏朝时期的《连山易》,殷商时期的《归藏易》,成熟于我国三千年前(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所著的千古奇书《周易》,完善于我国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大复兴时期,推广和普及于我们中华民族鼎盛辉煌的汉唐时代,衰败于我国唐宋以后算命学理论和各宗教的崛起和发展。 李霞老师还告诉听众朋友们学习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最终还要落实到人格的成长完善和升华上,达到个人内心的和谐和与周围人事务的和谐,个人的和谐带来家庭的和谐,家庭的和谐带来社会的和谐,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心理咨询的目的是通过促成个人内心的成长和谐,最终实现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成长完善和升华上引申——我国文化无论儒、释、道哪一家,都是“做人行道”——“人”字构成,认识到人有双重属性,就会正视人的双重需求:低层次的生存质量的需求与高层次的生命质量的需求,孔子在《礼记》上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这是人的动物属性决定的,不解决就谈不到其他。但是,人的低层次的动物性需求满足之后,人类还要升华,要脱离开兽性,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尽职尽责的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人,儒家称为"贤人"、道家称为"真人"、佛家称为"菩萨"。如何做人、如何行道就是大课题、大学问了。宇宙中的生命现象存在于不同维次的空间之中,像海水中分层生活的鱼类一样。天道(自然之道)的规则是"道",人道的规则是"德",老子为此专门讲了一部"道德经"。 个人内心的和谐和与周围人事务的和谐,引申——“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这里讲的就是儒家著名的五伦十义。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关系。 最后李霞老师通过自己教育孩子的实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中心——孝进行了解读。并告诉我们怎样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相结合,点点滴滴渗透到生活中去。要任其自然,知行合一。

活动相册
参加志愿者(2人)
快*
2小时
1*
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