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寻访抗战老兵走进龙居镇
编号 2016006128 服务区域
服务地点 东营区龙居镇 所属团体 东营阳光爱心协会
联系人 郭* 联系电话 1356336**** 1356336****
服务时长 10小时 活动日期 2015-08-17 07:30:11 至 2015-08-17 17:30:56
活动详情

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已70周年,当年保家卫国的英雄们也日渐老去,但我们从未忘记他们,始终对他们保持一颗敬畏、感恩之心。2015年8月17日,东营市爱心协会志愿者:郭育珍会长、丁冬梅、李自立、李伟斌、程金金五人,赴龙居、牛庄多地探访慰问五位抗战老兵,给他们送上特意准备好的慰问品,倾听他们当年抗战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我们始终没有遗忘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表达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褒扬他们为中华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 我们第一站来到龙居镇生家村慰问抗战老兵生香林,今年已经92岁,1945年参军,后在一次与日军作战中腿部受伤回到老家休养,后自己多次请求重新加入抗战队伍,但由于身体原因遭到部队拒绝。如今,老伴已经过世,生香林虽已90多岁高龄,但却坚持独自一人生活,始终不愿给国家添麻烦,有一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主要靠三个女儿抽空帮老人收拾家务。老人看到我们并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显得有些激动,不停地说“谢谢,谢谢你们,谢谢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我们在他居住的房间里倾听了他当年抗战时期的故事,询问了他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并送上我们特意准备的花生油等慰问品。起身告别时,老人不顾我们的婉拒,执意将我们送至路口。在缓缓开动的车里,回望这位不断向我们挥手告别的老人,我们看到的不仅有战火洗礼的沧桑,岁月变迁的斑驳,更有时光带不走的军人的傲然与独立。 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了龙居镇朱家村看望抗战老兵朱炳刚,老人是一名抗战侦察宾,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我对这位老人印象特别深刻,他 1951年1月于28军教导大队学习军事7个月,作战20次。在伤残鉴定的时候,上边领导要给他定二等1级,大爷却坚决不同意,就要三等甲7级。抗战结束回到老家,大爷当了广饶十三中学校长七年,1960年生活困难,学校解散,后来算成民办教师。80年落实政策,大爷也不找政府,大爷觉得活着就很满足,一分钱救济粮也不要。宁愿饿死也,不伸手向国家要,甚至国家给予补助,他也以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为由拒绝,他总是让工作人员把这些补助给比他更需要的老兵。大爷老伴虽也已80多岁高龄,但身体不错,耳聪目明。我们进屋的时候,面朝着墙,大爷侧身睡觉。我们了解到大爷打商河时伤了腰,打上海时左腿受伤,左眼失明,炮弹皮至今还在头里。后来抗美援朝到宁波,大爷的部队,杭州整编到浙江公安厅,公安厅叫大爷好几次他都不同意。朱炳刚老人一生经历坎坷,但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我们在他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很多,我们虽然没说,但我们内心已将老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平凡也要贡献出自己的那份正能量。虽后我们到了已经退休的老村书记朱永增家了解抗日故事,他将民兵队长朱执林87岁时告诉他的故事讲给了我们,他说1937年日本人来了本村,百姓们都躲在沙丘后边,日本鬼子来了,百姓们就扬沙子,日本人的马在沙土地里难以前进,然后,只好撤退。烧了朱冈符,孙可仁两家的房子。附近7、8年前有日本人的炮楼,现在都没有了。博兴王文村离咱们12里路有过炮楼,离咱们8里小孙村有过炮楼。当时村里很多人被抓去修炮楼,最后都放回来了。 我们第四站来到了牛庄镇赵家村董玉田老人家中,老人今年已经89岁。 董大爷大爷兄弟两个,大爷是老二,老大没当兵。当我们提出想了解更多当年抗战的故事时,大爷深思了一会,跟我们说了以下故事:当年日本鬼子投降的时候,大爷在无棣。董大爷的手部与头部在济南战役中受伤,右腿受伤,子弹穿过大爷的骨头,腿部有两处子弹伤,头骨也有伤。政治部主任欧阳平,司令员郭沫若?(这名字好怪)参加渤海战役,司令员是袁也烈,他回了东北,又换了张可霞。日本鬼子来村时,大爷去当兵了。大爷所在队伍打博兴纯化的时候,队伍被日本鬼子包围了。三中队离大爷三里地,增援大爷的队伍,打了一会,大爷的队伍撤了,去了利津。大爷他们队伍100来人打到北镇、道墟。当时道墟有100多汉奸,30多日本人,打了一天一夜,到了下午,最后鬼子投降了。在北镇、道墟,队伍才武装起来,有了自己的很多武器。打道墟的时候,大爷部队被领到吊桥下,因为对不上口令,遭到敌人埋伏。道墟有个木桥,木头质量很好,大爷的陆军就点了一把火,把桥点燃了!鬼子就不能过桥了!史口后边三里庄16旅王殿基被大爷部队打垮。他们去利津投奔日本鬼子,没被整编,他们成了14旅,最后,又被大爷的部队消灭。大爷的部队上无棣、沾化驻扎。四分区警卫营在那里打了4、5次。打蒲台战役分成三个中队。在沾化,打了土匪王道龙,这家伙杀害了不少共产党,最后,没抓到他,让他逃去了台湾。大爷的队伍最后改变成渤海纵队,大爷1951年去了朝鲜。在聊天中,最让人感动的是,老人慷慨激昂地表示:虽然我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如果国家需要我,我依然能上战场为伤员们包扎。谈及对当代年轻人的寄语,老人简单却意味深长地说:不能忘却历史,不能浪费粮食。老人简单的语言中,包含着对历史深深的敬畏与怀念,也蕴含着勤俭节约的精神。 我们第六站来到了牛庄镇邵桥村为了搜集更多老人当年抗日打鬼子的故事,我们特意找到了村书记,他给我们拿出了两本书,分别是《东营区文史》、《东营文史资料》。从书中,我们了解到了老人参加的邵桥地雷战的有关情况。 我们第三站与第五站慰问的老兵已过世。 本次走访慰问抗战老兵活动虽已结束,但是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希望他们健康长寿,你们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还会来看望你们。 总结由程金金执笔,如有遗漏请及时沟通补充!感谢!

活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