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青春如火志愿服务队-河苗计划
编号 | 2025059233 | 服务区域 | 河口街道 |
服务地点 | 河盛社区 | 所属团体 | 河口区河口街道河盛社区志愿服务队 |
联系人 | 杜* | 联系电话 | 1516622**** |
服务时长 | 3小时 | 活动日期 | 2025-08-05 08:30:00 至 2025-08-05 11:30:00 |
2025年8月5日,上午8:30-11:30,齐家怡和胡静雯两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河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选取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汉字(如“日、月、水、火、人、家、孝”等),结合《说文解字》中对字形、字义的解释,简化理论知识,突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的特点。制作汉字演变卡片(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形变化)、绘画工具(让孩子动手画象形字)、情景故事(如用“家”字讲述古人“屋下有猪为家”的生活场景)。将15名儿童分为3组,每组5人,便于小组互动与针对性指导。以“象形字”为切入点,展示“日、月、水、火”的甲骨文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如“日”像圆形的太阳,“水”像流动的河流)。让孩子动手临摹甲骨文,或根据字义创作简笔画,感受“字如其形”的趣味。例如,一名孩子画“火”时,特意画了向上的火苗,贴合甲骨文的形态,引发其他孩子的共鸣。介绍“会意字”和“指事字”:通过“休”(人靠在树下休息)、“从”(一人跟着一人)、“上、下”(指示位置)等字,让孩子分组讨论字形与字义的关系,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这个字这样写”。 举例“孝”字(《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结合“孩子搀扶老人”的情景故事,让孩子理解字义背后的伦理观念。开展“汉字拼图”“造字比赛”等活动:给出偏旁部首(如“氵、火、亻”),让孩子组合成新字并解释含义;用“形声字”规律(如“晴、睛、请”都含“青”,读音相似)帮助孩子快速记忆生字。让孩子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汉字及原因,多数孩子提到“家”字,认为“有房子、有家人就是家”,体现了对字义的生活化理解。活动前调查显示,15名儿童中仅2人听说过《说文解字》;活动后,13人表示“觉得汉字很有趣”,8人主动询问“还有哪些字有故事”,说明趣味化讲解有效激发了兴趣。儿童对汉字的记忆从“死记硬背”转向“理解记忆”。例如,之前常混淆“晴”和“睛”的孩子,通过“日头出为晴,眼睛用目看”的形声字规律,能准确区分两字。在“孝”“家”等字的讲解中,孩子逐渐理解汉字背后的家庭观念与道德意识,一名孩子说:“以后要像‘孝’字里的孩子一样,帮爷爷拿东西。”结合儿童认知特点,将抽象的文字学知识转化为“看图、绘画、游戏”等具象活动,符合“玩中学”的理念;选取贴合生活的汉字,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日常的联系。部分孩子对“形声字”的声旁规律理解较慢,未来可增加更多拼音与字形结合的练;个别内向孩子参与度不高,需设计更具包容性的小组任务,鼓励他们表达。通过本次实践,不仅帮助社区儿童接触了《说文解字》的基础知识,更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汉字的魅力。未来可继续拓展内容,结合诗词、成语等,让传统文化的学更具延续性。
本次活动:胡静雯负责提前到达现场做预备工作和后期的收尾保证活动正常
活动总结:杜保屹负责照片收集整理上传活动